| 
 【渴】 
  渴 
  渴者,裡有熱也。 
  津液為熱所耗,故令渴也。 
  傷寒六七日,傳至厥陰,為消渴者,渴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 
  朱氏曰:脈浮而渴,屬太陽; 
  有汗而渴,屬陽明; 
  自利而渴,屬少陰。 
  至於厥陰,則又熱之極矣。 
  太陽無汗,若渴,忌白虎,宜柴胡湯。 
  陽明多汗而渴,戒五苓,宜竹葉石膏湯。 
  若先嘔後渴,則為欲解,當與之水。 
  先渴後嘔,則為水停,屬赤茯苓湯。 
  當從此議,勿令誤也。 
  太陽病,發渴,脈浮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小青龍湯去半夏,加栝蔞。 
  服桂枝湯,汗出後煩渴甚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 
  小便不利而渴,五苓散。 
  身熱惡風,手足溫,脅滿而渴,小柴胡去半夏,加栝蔞。 
  陽明發渴,則有汗,脅下硬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,小柴胡東加減同用。 
  若汗少,小便不利,脈浮而渴,五苓散; 
  渴而飲水嘔者,同。 
  發黃,頭汗出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茵陳蒿湯、茵陳五苓散。 
  少陽發汗,則自利,咳而嘔,引水飲,豬苓湯。 
  下利,渴欲飲水,白頭翁湯。 
  下利,脈數而渴者,自愈; 
  不愈,必下清血,宜黃芩散。 
  病患脈微細,欲吐不吐,心煩但寐,小便白,下利而渴,四逆湯。 
  引用:http://jicheng.tw/jcw/book/%E5%8 ... 5%AD%E6%9B%B8/index
  
  
http://www.a94382761.com/forum.php?mod=redirect&goto=findpost&ptid=444810&pid=689730  |